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查理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在创作的初期,威廉·莎士比亚现实社会中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前途充满信心,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皆为积极明快的风格,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其奠定了莎翁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艺术风格逐渐形成的基础。这一时期,他历史剧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而这些剧本也正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了威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同时期,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在思想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特征,在内容上是赞美多于嘲讽,肯定多于批判,主要笔力用在正面形象(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青年男女主人公)上的刻画。17世纪初,正值伊丽莎白王朝统治的后期,各种衰败的迹象已经显露无疑。威廉·莎士比亚对社会,对生活的逐步了解中,他感受到了与自己之前理想截然不同的情况,他感到人性并不是理想中的至善。他为人世间的黑暗和丑恶而痛心,痛心这国家中君不君,臣不臣;家庭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残以及整个社会和时代的道德沉沦。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由此转变成为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使得其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和创作艺术都慢慢趋向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时期的基调有异于前期,是奏起乐观的人文理想赞歌,但让位于沉重的现实主义描写,显得悲剧氛围凝重,大多述写人们奋斗努力的艰难困苦,但主人翁均已失败告终,把胜利的曙光仅限于人们的道义和精神上。创作色调也与前期不同,由亮转向暗,且由轻松乐观趋向沉重压抑。在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后期,主题与早期创作有些相似之处,又再次体现和解、和谐和宽恕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之,威廉·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作品的基础核心思想在于人文主义或是人道主义精神,是基于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揭示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冲突,进而在这些矛盾冲突中碰撞出人性的闪光点。
●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
●
我们要美丽的生命不断繁息,
能这样,美的玫瑰才永不消亡,
既然成熟的东西都不免要谢世,
优美的子孙就应当来承继芬芳:
但是你跟你明亮的眼睛结了亲,
把自身当柴烧,烧出了眼睛的光彩,
这就在丰收的地方造成了饥馑,
你是跟自己作对,教自己受害。
如今你是世界上鲜艳的珍品,
只有你能够替灿烂的春天开路,
你却在自己的花蕾里埋葬了自身,
温柔的怪物呵,用吝啬浪费了全部。
可怜这世界吧,世界应得的东西
别让你和坟墓吞吃到一无所遗!
●
When forty winters shall besiege thy brow,
And dig deep trenches in thy beauty's field,
Thy youth's proud livery so gazed on now,
Will be a tottered weed of small worth held:
Then being asked where all thy beauty lies,
Where all the treasure of thy lusty days,
To say within thine own deep-sunken eyes,
Were an all-eating shame and thriftless praise.
How much more praise deserved thy beauty's use,
If thou couldst answer, 'This fair child of mine
Shall sum my count, and make my old excuse,'
Proving his beauty by succession thine.
This were to be new made when thou art old,
And see thy blood warm when thou feel'st it cold.
●
四十个冬天将围攻你的额角,
将在你美的田地里挖浅沟深渠,
你青春的锦袍,如今教多少人倾倒,
将变成一堆破烂,值一片空虚。
那时候有人会问:“你的美质——
你少壮时代的宝贝,如今在何方?”
回答是:在你那双深陷的眼睛里,
只有贪欲的耻辱,浪费的赞赏。
要是你回答说:“我这美丽的小孩
将会完成我,我老了可以交账——”
从而让后代把美继承下来,
那你就活用了美,该大受赞扬!
你老了,你的美应当恢复青春,
你的血一度冷了,该再度升温。
●
Look in thy glass and tell the face thou viewest
Now is the time that face should form another,
Whose fresh repair if now thou not renewest,
Thou dost beguile the world, unbless some mother.
For where is she so fair whose uneared womb
Disdains the tillage of thy husbandry?
Or who is he so fond will be the tomb
Of his self-love to stop posterity?
Thou art thy mother's glass, and she in thee
Calls back the lovely April of her prime;
So thou through windows of thine age shalt see,
Despite of wrinkles, this thy golden time.
But if thou live rememb'red not to be,
Die single and thine image dies with thee.
●
照照镜子去,把脸儿看个清楚,
是时候了,这脸儿该找个替身;
如果你现在不给它修造新居,
你就是欺世,不让人家做母亲。
有那么美的女人么,她那还没人
耕过的处女地会拒绝你来耕耘?
有那么傻的汉子么,他愿意做个坟
来埋葬对自己的爱,不要子孙?
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她在你身上
唤回了自己可爱的青春四月天:
那么不管皱纹,通过你老年的窗,
你也将看到你现在的黄金流年。
要是你活着,不愿意被人记牢,
就独个儿死吧,教美影与你同凋。
●
Unthrifty loveliness, why dost thou spend
Upon thyself thy beauty's legacy?
Nature's bequest gives nothing but doth lend,
And being frank she lends to those are free.
Then, beauteous niggard, why dost thou abuse
The bounteous largess given thee to give?
Profitless usurer, why dost thou use
So great a sum of sums yet canst not live?
For having traffic with thyself alone,
Thou of thyself thy sweet self dost deceive.
Then how when Nature calls thee to be gone,
What acceptable audit canst thou leave?
Thy unused beauty must be tombed with thee,
Which, used, lives th' executor to be.
●
不懂节俭的可人呵,你凭什么
在自己身上浪费传家宝——美丽?
造化不送人颜色,却借人颜色,
总是借给慷慨的人们,不吝惜。
美丽的小气鬼,为什么你要这样
糟蹋那托你转交的丰厚馈赠?
无利可图的放债人,为什么你手上
掌握着大量金额,却还是活不成?
你这样一个人跟你自己做买卖,
完全是自己敲诈美好的自己。
造化总要召唤你回去的,到头来,
你怎能留下清账,教人满意?
美,没有用过的,得陪你进坟墓,
用了的,会活着来执行你的遗嘱。
●
Those hours that with gentle work did frame
The lovely gaze where every eye doth dwell
Will play the tyrants to the very same
And that unfair which fairly doth excel;
For never-resting Time leads summer on
To hideous winter and confounds him there,
Sap checked with frost and lusty leaves quite gone,
Beauty o'ersnowed and bareness everywhere.
Then, were not summer's distillation left
A liquid prisoner pent in walls of glass,
Beauty's effect with beauty were bereft,
Nor it nor no remembrance what it was.
But flowers distilled though they with winter meet,
Leese but their show, their substance still lives sweet.
●
一刻刻时辰,先用温柔的工程
造成了凝盼的美目,教众人注目,
过后,会对这同一慧眼施暴政,
使美的不再美,只让它一度杰出;
永不歇脚的时间把夏天带到了
可怕的冬天,就随手把他倾覆;
青枝绿叶在冰霜下萎黄枯槁了,
美披上白雪,到处是一片荒芜:
那么,要是没留下夏天的花精——
那关在玻璃墙中的液体囚人,
美的果实就得连同美一齐扔,
没有美,也不能纪念美的灵魂。
花儿提出了香精,那就到冬天,
也不过丢外表;本质可还是新鲜。
●
Then let not winter's ragged hand deface
In thee thy summer ere thou be distilled.
Make sweet some vial; treasure thou some place
With beauty's treasure ere it be self-killed.
That use is not forbidden usury
Which happies those that pay the willing loan;
That's for thyself to breed another thee,
Or ten times happier be it ten for one.
Ten times thyself were happier than thou art,
If ten of thine ten times refigured thee:
Then what could death do if thou shouldst depart,
Leaving thee living in posterity?
Be not self-willed, for thou art much too fair,
To be death's conquest and make worms thine heir.
●
你还没提炼出香精,那你就别让
严冬的粗手来抹掉你脸上的盛夏:
你教玉瓶生香吧;用美的宝藏
使福地生光吧,趁它还没有自杀。
取这种重利并不是犯禁放高利贷,
它能够教愿意还债的人们高兴;
这正是要你生出另一个你来,
或高兴十倍,要是你一人生十人;
你十个儿女描画你十幅肖像,
你就要比你独个儿添十倍欢乐:
你将来去世时,死神能把你怎样,
既然在后代身上你永远存活?
别刚愎自用,你太美丽了,不应该
让死神掳去、教蛆虫做你的后代。
●
Lo, in the orient when the gracious light
Lifts up his burning head, each under eye
Doth homage to his new-appearing sight,
Serving with looks his sacred majesty;
And having climbed the steep-up heavenly hill,
Resembling strong youth in his middle age,
Yet mortal looks adore his beauty still,
Attending on his golden pilgrimage;
But when from highmost pitch, with weary car,
Like feeble age he reeleth from the day,
The eyes, 'fore duteous, now converted are
From his low tract and look another way:
So thou, thyself outgoing in thy noon,
Unlooked on diest unless thou get a son.
●
看呵,普照万物的太阳在东方
抬起了火红的头颅,人间的眼睛
就都来膜拜他这初生的景象,
注视着他,向他的圣驾致敬;
正像强壮的小伙子,青春年少,
他又爬上了峻峭的天体的山峰,
世人的目光依然爱慕他美貌,
侍奉着他在他那金色的旅途中;
但是不久他疲倦地乘着车子
从白天的峰顶跌下,像已经衰老,
原先忠诚的人眼就不再去注视
他怎样衰亡而改换了观看的目标:
你如今好比是丽日当空放光彩,
将来要跟他一样——除非有后代。
●
Music to hear, why hear'st thou music sadly?
Sweets with sweets war not, joy delights in joy.
Why lov'st thou that which thou receiv'st not gladly,
Or else receiv'st with pleasure thine annoy?
If the true concord of well tuned sounds,
By unions married, do offend thine ear,
They do but sweetly chide thee, who confounds
In singleness the parts that thou shouldst bear.
Mark how one string, sweet husband to another,
Strikes each in each by mutual ordering;
Resembling sire, and child, and happy mother,
Who all in one, one pleasing note do sing;
Whose speechless song, being many, seeming one,
Sings this to thee, 'Thou single wilt prove none.'
●
你是音乐,为什么悲哀地听音乐?
甜蜜不忌甜蜜,欢笑爱欢笑。
为什么你不愉快地接受喜悦?
要不然,你就高兴地接受苦恼?
假如几种入调的声音合起来
成了真和谐,教你听了不乐,
那它只是美妙地责备你不该
守独身而把你应守的本分推脱。
听一根弦儿,另一根的好丈夫,听,
一根拨响了一根应,琴音谐和;
正如父亲、儿子和快乐的母亲,
合成一体,唱一支动听的歌:
他们那没词儿的歌,都异口同声,
对你唱:“你独身,将要一事无成。”
●
Is it for fear to wet a widow's eye
That thou consum'st thyself in single life?
Ah, if thou issueless shalt hap to die,
The world will wail thee like a makeless wife;
The world will be thy widow and still weep,
That thou no form of thee hast left behind,
When every private widow well may keep,
By children's eyes, her husband's shape in mind.
Look what an unthrift in the world doth spend,
Shifts but his place, for still the world enjoys it;
But beauty's waste hath in the world an end,
And kept unused, the user so destroys it:
No love toward others in that bosom sits
That on himself such murd'rous shame commits.
●
是为了怕教寡妇的眼睛哭湿,
你才在独身生活中消耗你自己?
啊!假如你不留下子孙就去世,
世界将为你哭泣,像丧偶的妻:
世界将做你的未亡人,哭不完,
说你没有把自己的形影留下来,
而一切个人的寡妇却只要看见
孩子的眼睛就记住亡夫的神态。
浪子在世间挥霍的任何财产
只换了位置,仍能为世人享用;
而美的消费在世间可总有个完,
守着不用,就毁在本人的手中。
对自己会作这么可耻的谋害,
这种心胸不可能对别人有爱。
●
For shame, deny that thou bear'st love to any
Who for thyself art so unprovident.
Grant if thou wilt, thou art beloved of many,
But that thou none lov'st is most evident;
For thou art so possessed with murd'rous hate,
That 'gainst thyself thou stick'st not to conspire,
Seeking that beauteous roof to ruinate,
Which to repair should be thy chief desire.
O, change thy thought, that I may change my mind.
Shall hate be fairer lodged than gentle love?
Be as thy presence is, gracious and kind,
Or to thyself at least kind-hearted prove.
Make thee another self for love of me,
That beauty still may live in thine or thee.
●
羞呀,你甭说你还爱着什么人,
既然你对自己只打算坐吃山空。
好吧,就算你见爱于很多很多人,
说你不爱任何人却地道天公;
因为你心中有这种谋杀的毒恨,
竟忙着要对你自己图谋不轨,
渴求着要去摧毁那崇丽的屋顶,
照理,你应该希望修好它才对。
你改变想法吧,好教我改变观点!
毒恨的居室可以比柔爱的更美?
你应该像外貌一样,内心也和善,
至少也得对自己多点儿慈悲;
你爱我,就该去做另一个自身,
使美在你或你后代身上永存。
●
As fast as thou shalt wane, so fast thou grow'st
In one of thine, from that which thou departest;
And that fresh blood which youngly thou bestow'st
Thou mayst call thine, when thou from youth convertest.
Herein lives wisdom, beauty, and increase;
Without this, folly, age, and cold decay.
If all were minded so, the times should cease,
And threescore year would make the world away.
Let those whom Nature hath not made for store,
Harsh, featureless, and rude, barrenly perish.
Look whom she best endowed, she gave the more;
Which bounteous gift thou shouldst in bounty cherish.
She carved thee for her seal, and meant thereby
Thou shouldst print more, not let that copy die.
●
你衰败得快,但你将同样迅捷
在你出生的孩子身上生长;
你趁年轻时灌注的新鲜血液,
依然是属于你的,不怕你衰亡。
这里存在着智慧,美,繁滋;
否则是愚笨,衰老,寒冷的腐朽:
如果大家不这样,时代会停止,
把世界结束也只消六十个年头。
有些东西,造化不准备保留,
尽可以丑陋粗糙,没果实就死掉:
谁得天独厚,她让你更胜一筹;
你就该抚育那恩赐,把它保存好;
造化刻你做她的图章,只希望
你多留印鉴,也不让原印消亡。
●
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
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all silvered o'er with white;
When lofty trees I see barren of leaves,
Which erst from heat did canopy the herd,
And summer's green, all girded up in sheaves,
Borne on the bier with white and bristly beard;
Then of thy beauty do I question make,
That thou among the wastes of time must go,
Since sweets and beauties do themselves forsake,
And die as fast as they see others grow,
And nothing 'gainst Time's scythe can make defense,
Save breed, to brave him when he takes thee hence.
●
我,计算着时钟算出的时辰,
看到阴黑夜吞掉伟丽的白日;
看到紫罗兰失去了鲜艳的青春,
貂黑的鬈发都成了雪白的银丝;
看到昔日用繁枝密叶为牧人
遮荫的高树只剩了几根秃柱子,
夏季的葱绿都扎做一捆捆收成,
载在柩车上,带着穗头像白胡子——
于是,我开始考虑到你的美丽,
想你也必定要走进时间的荒夜,
芬芳与娇妍总是要放弃自己,
见别人快长,自己却快快凋谢;
没人敌得过时间的镰刀啊,除非
生儿女,你身后留子孙跟他作对。
●
O, that you were yourself, but, love, you are
No longer yours than you yourself here live;
Against this coming end you should prepare,
And your sweet semblance to some other give.
So should that beauty which you hold in lease
Find no determination, then you were
Yourself again after your self's decease,
When your sweet issue your sweet form should bear.
Who lets so fair a house fall to decay,
Which husbandry in honour might uphold
Against the stormy gusts of winter's day
And barren rage of death's eternal cold?
O, none but unthrifts! Dear my love, you know,
You had a father; let your son say so.
●
愿你永远是你自己呵!可是,我爱,
你如今活着,将来会不属于自己:
你该准备去对抗末日的到来,
把你可爱的形体让别人来承继。
这样,你那租借得来的美影,
就能够克服时间,永远不到期:
你死后可以重新成为你自身,
只要你儿子保有你美丽的形体。
谁会让这么美好的屋子垮下去,
不用勤勉和节俭来给以支柱,
来帮他对抗冬天的狂风暴雨,
对抗死神的毁灭一切的冷酷?
只有败家子才会这样呵——你明白:
你有父亲,你儿子也该有啊,我爱!
●
Not from the stars do I my judgement pluck,
And yet methinks I have astronomy;
But not to tell of good or evil luck,
Of plagues, of dearths, or seasons' quality;
Nor can I fortune to brief minutes tell,
Pointing to each his thunder, rain, and wind,
Or say with princes if it shall go well
By oft predict that I in heaven find.
But from thine eyes my knowledge I derive,
And, constant stars, in them I read such art
As truth and beauty shall together thrive
If from thyself to store thou wouldst convert:
Or else of thee this I prognosticate,
Thy end is truth's and beauty's doom and date.
●
我的判断并不是来自星象中;
不过我想我自有占星的学说,
可是我不用它来卜命运的吉凶,
卜疫疠、灾荒或季候的品格;
我也不会给一刻刻时光掐算,
因为我没有从天上得到过启示,
指不出每分钟前途的风雨雷电,
道不出帝王将相的时运趋势:
但是我从你眼睛里引出知识,
从这不变的恒星中学到这学问,
说是美与真能够共同繁滋,
只要你能够转入永久的仓廪;
如若不然,我能够这样预言你:
你的末日,就是真与美的死期。
●
When I consider everything that grows
Holds in perfection but a little moment,
That this huge stage presenteth naught but shows
Whereon the stars in secret influence comment;
When I perceive that men as plants increase,
Cheered and checked even by the selfsame sky,
Vaunt in their youthful sap, at height decrease,
And wear their brave state out of memory;
Then the conceit of this inconstant stay
Sets you most rich in youth before my sight,
Where wasteful Time debateth with Decay,
To change your day of youth to sullied night;
And, all in war with Time for love of you,
As he takes from you, I engraft you new.
●
我这样考虑着;世间的一切生物
只能够繁茂一个极短的时期,
而这座大舞台上的全部演出
没有不受到星象的默化潜移;
我看见:人类像植物一样增多,
一样被头上的天空所鼓舞,所叱责;
在青春朝气中雀跃,过极峰而下坡,
坚持他们勇敢的品格到湮没——
于是,无常的世界就发出奇想,
使你青春焕发地站在我眼前,
挥霍的时间却串通腐朽来逞强,
要变你青春的白天为晦暗的夜晚;
为了爱你,我要跟时间决斗,
把你接上比青春更永久的枝头。
●
But wherefore do not you a mightier way
Make war upon this bloody tyrant Time?
And fortify yourself in your decay
With means more blessed than my barren rhyme?
Now stand you on the top of happy hours,
And many maiden gardens, yet unset,
With virtuous wish would bear you living flowers,
Much liker than your painted counterfeit.
So should the lines of life that life repair,
Which this time's pencil, or my pupil pen,
Neither in inward worth nor outward fair
Can make you live yourself in eyes of men.
To give away yourself keeps yourself still,
And you must live, drawn by your own sweet skill.
●
但是为什么你不用更强的方式
来向那血腥的暴君——时间作斗争?
为什么你不用一种比我这枯诗
更好的方法来加强将老的自身?
现在你站在欢乐时辰的峰顶上;
许多没栽过花儿的处女园地
诚意地想要把你的活花培养,
教花儿比你的画像更加像你:
这样,生命线必将使生命复燃,
而当代的画笔或我幼稚的笔枝,
不论画外表的美或内心的善,
都没法使你本身在人眼中不死。
自我放弃是永远的自我保留;
你必须靠你自己的妙技求长寿。
●
Who will believe my verse in time to come
If it were filled with your most high deserts?
Though yet heaven knows it is but as a tomb
Which hides your life and shows not half your parts.
If I could write the beauty of your eyes,
And in fresh numbers number all your graces,
The age to come would say 'This poet lies,
Such heavenly touches ne'er touched earthly faces.'
So should my papers, yellowed with their age,
Be scorned, like old men of less truth than tongue,
And your true rights be termed a poet's rage
And stretched meter of an antique song:
But were some child of yours alive that time,
You should live twice, in it and in my rhyme.
●
将来,谁会相信我诗中的话来着,
假如其中写满了你至高的美德?
可是,天知道,我的诗是坟呵,它埋着
你的一生,显不出你一半的本色。
如果我能够写出你明眸的流光,
用清新的诗章勾出你全部的仪容,
将来的人们就要说,这诗人在扯谎,
上天的笔触触不到凡人的面孔。
于是,我那些古旧得发黄的稿纸,
会被人看轻,被当做嚼舌的老人;
你应得的赞扬被称做诗人的狂思,
称做一篇过甚其辞的古韵文:
但如果你有个孩子能活到那时期,
你就双重地活在——他身上,我诗里。
●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
我能否把你比做夏季的一天?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娇花嫩瓣,
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金光闪耀的圣颜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败,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象;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徘徊,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的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
Devouring Time, blunt thou the lion's paws,
And make the earth devour her own sweet brood;
Pluck the keen teeth from the fierce tiger's jaws,
And burn the long-lived phoenix in her blood;
Make glad and sorry seasons as thou fleets,
And do whate'er thou wilt, swift-footed Time,
To the wide world and all her fading sweets;
But I forbid thee one most heinous crime,
O, carve not with thy hours my love's fair brow,
Nor draw no lines there with thine antique pen.
Him in thy course untainted do allow,
For beauty's pattern to succeeding men.
Yet do thy worst, old Time; despite thy wrong,
My love shall in my verse ever live young.
●
饕餮的时间呵,磨钝雄狮的利爪吧,
你教土地把自己的爱子吞掉吧;
你从猛虎嘴巴里拔下尖牙吧,
教长命凤凰在自己的血中燃烧吧;特别第四行
你飞着把季节弄得时悲时喜吧,
飞毛腿时间呵,你把这广大的世间
和一切可爱的东西,任意处理吧;
但是我禁止你一桩最凶的罪愆:特别第八行
你别一刀刀镌刻我爱人的美额,
别用亘古的画笔在那儿画条纹;
允许他在你的过程中不染杂色,
给人类后代留一个美的准绳。特别第十二行
但是,时光老头子,不怕你狠毒:
我爱人会在我诗中把青春永驻。
●
A woman's face with Nature's own hand painted,
Hast thou, the master mistress of my passion;
A woman's gentle heart, but not acquainted
With shifting change, as is false women's fashion;
An eye more bright than theirs, less false in rolling,
Gilding the object whereupon it gazeth;
A man in hue all hues in his controlling,
Which steals men's eyes and women's souls amazeth.
And for a woman wert thou first created,
Till Nature as she wrought thee fell a-doting,
And by addition me of thee defeated,
By adding one thing to my purpose nothing.
But since she pricked thee out for women's pleasure,
Mine be thy love, and thy love's use their treasure.
●
你有女性的脸儿——造化的亲笔画,
你,我所热爱的情郎兼情女;
你有女性的好心肠,却不会变化——
像时下轻浮的女人般变来变去;
你的眼睛比女儿眼明亮,诚实,
把一切看到的东西镀上了黄金;
你风姿特具,掌握了一切风姿,
迷住了男儿眼,同时震撼了女儿魂。
造化本来要把你造成个姑娘;
不想在造你的中途发了昏,老糊涂,
拿一样东西胡乱地加在你身上,
倒霉,这东西对我一点儿没用处。
既然她造了你来取悦女人,那也好,
给我爱,给女人爱的功能当宝!
屠 岸 译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被誉为“天才复生”巨人频出的时代,这些巨人出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阶层,有的按照现实的标准可谓是奇葩。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代表、人文主义作家的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就不属于正朔之流。他一生中职业流动频繁、无甚成就,即便在爱情之舟上也同样摇来荡去,无所收获。薄伽丘的一生看似世俗平凡,但他却成为一座丰碑。作为一介平民,他浸淫市井、深谙其道;作为一名斗士,他不畏教权、痛击丑陋;作为一位潮人,他个性叛逆、敢为人先;作为非正统学者,他一生笔耕不辍,终将犀利的洞见、眼中的现实、未了的情感和难以企及的愿景,凝聚和流淌在文字中,最终其代表作——现实主义小说《十日谈》,矗立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巅峰。尽管薄伽丘声名显赫、光环萦绕,但他的幼年却黯淡而孤寂,甚至他都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1313年7月20日,他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阿雷佐小城。阿雷佐位于托斯卡纳地区,由于地处亚平宁山脉经贸往来要冲,自罗马时代就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小城,但直到1384年才隶属于佛罗伦萨市管辖。薄伽丘的父亲凯利诺是当地银行商人,母亲是位法国女子,但她并非凯利诺的正妻,在薄伽丘还年幼时就不幸去世。不久薄伽丘的父亲娶了一位妻子,薄伽丘在严父后母的环境下度过少年时代。所幸的是父母很重视薄伽丘的教育,给予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尽管薄伽丘缺少亲人的爱抚与温暖,但他在书籍和艺术中获得了更多的愉悦与满足。尤其是薄伽丘第一个启蒙教师,引领他走上了终身为之奋斗的文学之路。1326年,薄伽丘的父亲被任命为那不勒斯一家银行的负责人,因此举家迁到繁华的那不勒斯居住,并奉父旨进入银行学习。薄伽丘对于银行工作丝毫没兴趣,便说服父亲改学法律,他差不多学习了6年的法律。薄伽丘前后在那不勒斯生活了12年。可以说,是那不勒斯的生活经历奠定薄伽丘的人生观,在那不勒斯的一段恋情与市井百态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窗,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之源。或许是身世的卑微和失恃的孤独,似乎上天注定了他的叛逆性格。薄伽丘并没有顺从命运的安排,从骨子里就有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他从不喜欢经商,也不喜欢从事严肃的法律行业。那不勒斯热闹非凡且充满着铜臭的商业贸易为他所不齿,枯燥乏味的法律课程令他窒息,唯一着迷的只有诗歌文学,在他敏感脆弱的心底里,梦寐以求的追求一种完全自我的人生,古希腊罗马的一切都令他着迷,他热衷学习希腊文,在古希腊的诗句中品味纯美的韵律与格调,年轻的薄伽丘走的似乎是一条追寻古典文化的学者之路。薄伽丘在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等多个城市生活过,那不勒斯是意大利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这个公元前4世纪就存在的古罗马城市,公元8世纪独立成为公国。这里历史悠久、风光旖旎,被称之为“阳光和快乐之城”。到了14世纪,虽经历了几个外来民族的征服,但那不勒斯人在复杂变换的环境下顽强快乐地生存下来,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地方特点:热情无拘束、浪漫且夸张、颇具舞台表演之风。少年薄伽丘,虽然离开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佛罗伦萨,但充满激情魅力的那不勒斯,不仅没有束缚薄伽丘,反而赋予了薄伽丘叛逆、独立的个性和热情、灵动的思维,解放了他浪漫诗意的文学追求。在这些富庶而世俗的城市里,教会俨然成为握有大量土地和财富的封建贵族,而且还贪得无厌,千方百计地巧取豪夺。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使这些城市的财富滚滚而来,伴随财富而来的是弥漫其中的追求物质享受和恣意欢娱的诱惑。薄伽丘作为一个商人之子,是难以进入主流社会的,他既不是贵胄,也不是贫民,一方面,能够感受来自主流文化的强势信号和商业发达带给城市的奢华,薄伽丘有机会出入过宫廷,目睹贵族的气派和排场。他详闻基督教教会的腐败现象,对此鄙视痛恨。另一方面,他又能从社会角落里接收到那些微弱信号,随着家道中败,更体会到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在寻欢作乐背后自然人性的表露。正是这种接触广泛、阅人无数的独特视野,才历练出刻画人物和描写社会入木三分的手笔。薄伽丘的文学创作始于1336年,与其他文人不尽相同的是,无论是古典文化的雅韵悠长,还是现实爱情的五味杂陈,无论是城市的世俗百态,还是宫廷里的灯红酒绿,都激发了年轻的薄伽丘创作的欲望和激情。他一生创作了七部小说和3首长诗,完全是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由于并非衣食无虞,为生活和为艺术同样是薄伽丘创作的动力,他终其一生都在辛苦工作。1336—1346年是薄伽丘早期文学创作阶段,其作品很多,其写作风格没有他的前辈但丁和彼特拉克深邃的思想哲理性,也没有因宗教信仰引发的内心矛盾,这些作品主要是以爱情为主,有明显的自传性,是薄伽丘青年时期多情风流生活的写照。薄伽丘的早期作品其内容以爱情为主。薄伽丘所经历的爱情,可以说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些给薄伽丘的除了悲伤只有寄情的文字。处女作《菲洛可洛》(Filocolo)大概写于1336—1338年,属于散文体长篇小说。小说梗概是一位基督教徒,在朝圣路上,被西班牙一个小王国的人杀害,他的妻子成为他们的俘虏,不久生下遗腹女白花。白花长大后与王子产生纯真的爱情,可是这对仇人之间的爱被极力阻止而且被强行分开,王子无奈化名“菲洛可洛”,到天涯海角去寻找白花,最后这对恋人经过了无数磨难最终得到美神维纳斯相助,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也皈依基督教。不久王子继位,这个小国也随之成为基督教王国。小说取材于民间传说,虽然有故事情节,但原来的版本语言粗俗,情节单调。经过薄伽丘之笔将故事演绎成为一段凄美感人的爱情传奇。他在创作中强化了语言的优美和声韵的和谐,对于人物的内心刻画也非常准确,细节真实动人,尤其是他描绘的他们俩和其他年轻人在美丽的花园中讨论爱情时,我们似乎已经走进了《十日谈》10位妙龄男女所在的乡村幽静的场景中。1336年,在那不勒斯的宫廷里,23岁的薄伽丘遇见了美丽的玛利亚。玛利亚是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Charles Robert,1309—1342)的私生女,他们两人郎才女貌相互吸引,开始相爱。然而好景不长,或许是薄伽丘毕竟是天涯浪子,而非财势雄厚的官宦门第,玛利亚转而又投入其他男士的怀抱,将这段情缘彻底斩断。失去爱情的痛苦和绝望,令年轻的薄伽丘无法纾解,只能依靠创作诗歌和小说来倾诉这段未了情缘。1340年前后,薄伽丘用意大利语创作了《爱情十三问》(原名《辨异书》),讲述几个贵族青年航海途中,被风暴吹到一座古城,在羁留的数日里,遇到该城的几名贵族男女,他们在一起选出菲娅美达做女王,每天轮流提出有关爱情的疑难问题,请她做答。在众人的辩论中,菲娅美达的见解精辟生动。本书的篇幅不长,与《十日谈》采用了同样的结构框架,使人很容易看到8年后作者创作《十日谈》思想和艺术的渊源。在这部书中,作者借书中人表达了对他的恋人的爱慕之情,如在第七问中有这样的诗:《爱情十三问》将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困惑和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鼓励女人积极表达出心中的爱,让爱的花朵绽放而不是在心里就枯萎。该书从各个角度对爱情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分析和道德评判,显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1343—1344年的散文体小说《菲娅美达小姐的悲歌》(Fiammetta),是作者另一部由自己的爱情经历引发的作品。《菲娅美达小姐的悲歌》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内心独白式的心理小说,故事的结构与薄伽丘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他转化角色,描绘了一个女人被男人抛弃的悲剧。小说的女主人公叫菲亚美达,这是个象征性的名字,它的意思为“爱情的火焰”,小说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居住在那不勒斯的菲亚美达原本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偶然的邂逅爱上了来自佛罗伦萨城的英俊青年潘菲洛,她无法克制自己的爱恋,尽管无数道德和传统的羁绊阻止着她,但菲亚美达终被爱情的火焰驱使,成为潘菲洛的情人。但事与愿违,这个花花公子不久回到家乡,并且杳无音信,菲亚美达无意中得知潘菲洛又与另一女子相爱即将成婚,听到此信的菲亚美达顿时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她在绝望中还想去佛罗伦萨寻找她的情人,在征得丈夫应允准备出发之前,忽然又听说潘菲洛回到那不勒斯来,她心中稍许安慰,但很快就得知这个潘菲洛并非她的情人,而是同名的另一个人。……经过几番情感煎熬,菲亚美达早已身心交瘁,但这个痴情女子依然向往着佛罗伦萨,渴望着有一天能够有奇迹出现。故事结尾,菲亚美达仍沉浸在悲伤与期望之中。薄伽丘以成熟和细腻的笔调,将菲娅美达塑造成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意大利文学史中的典型形象。这或许和薄伽丘不久前结束的一场爱情悲剧有关,当爱的潮水退却后,理智终于战胜了情绪,他能够深入解读菲亚美达内心剧烈的情感波澜,对一再失望的菲亚美达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关爱。可以说,此时的薄伽丘已经摆脱了写作以自我为中心、平铺直叙的阶段,进入到拓展视野、理性洞察的创作阶段。当然,《菲亚美达小姐的悲歌》也存在语言过于华丽,心理分析过于重复累赘等欠缺,但它仍不失为薄伽丘小说创作的一枚硕果。此外,薄伽丘早期作品中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重心并非故事情节的复杂离奇,而是饱含着激情在里面。无疑,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由于作者本人陷入了情感漩涡里难以自拔,才娩出了笔下鲜活的人物。如菲亚美达,作为一段婚外情的女主角,摈弃了传统的道德准则,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即便是红杏出墙也如此的有情有理和有血有肉。正如《托尔斯泰文集》中大师的观点: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因为受到感染也能体会到这种感情。1346年,薄伽丘完成了田园叙事诗《菲耶索莱仙女的故事》(Ninfale Fiesolano),这是他另一部早期佳作,以八行诗体写成,全诗共七歌。诗歌取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月亮女神素以禁欲著称于世,一位年轻的牧民大胆地爱上了一个她的随从仙女,在禁欲的束缚下,随从仙女不敢接受这份爱,几番周折,在爱神维纳斯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如愿以偿。月亮女神得知后大怒,将他们俩变成了小河,这涓涓小河美丽而哀婉。此事被希腊的一位巨神得知并深受感动,他彻底废除了月亮女神的禁欲戒律,将那些仙女们遣散人间,她们在人间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并永久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佛罗伦萨城。薄伽丘在这部作品里除了歌颂真诚的爱情外,还讴歌了人间的淳朴的人伦情感,接近自然的田园恬静,其语言优美,有维吉尔之风格。这是薄伽丘主动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和日益脱离个人视野局限,逐渐走上创作巅峰中的坚实脚步。他的《西方名女》又译《名媛》,创作于1360年前后,大约在1374年完成,是薄伽丘的晚期作品。此时他已年近花甲,当阅历已成沧桑,情感转入淡泊之后,似乎可以俯瞰世事、指点鸿蒙。但薄伽丘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他所钟爱的女性身上,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撰写出了这部别具风格的《西方名女》。在这部作品中,已经见不到作者情窦初开的纯洁和愤击时弊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成熟圆润,轻松婉转。《西方名女》顾名思义,作者按照时序从古希腊神话的夏娃直到古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从帝王贵妇到平民百姓,一共找出了106位女性代表,其中以褒扬为主,竭尽全力将女性的美丽、才华、睿智和品德娓娓道来。同时,对少数恶迹斑斑的女性,她们倚权仗势、放纵私欲和不淑之举,则是以轻蔑嘲讽的口吻加以描述。这百位女性基本诠释出薄伽丘的女性观。全书意图十分明显,他似乎在以导师和判官的角度,为世上女子写一部教科书。平心而论,《西方名女》特点鲜明,其一是作者巧妙地将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女神世俗化、人性化,那些来自天庭的女神脱掉了神圣的光环,走到人间,她们平凡如家庭主妇,做着一个妻子和母亲的琐碎家务,经历着普通人的平凡经历。例如开篇中讲到夏娃,虽然她不出生在人间,曾经无忧无虑生活在上帝的伊甸园,但当她吃了智慧树上的苹果,她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环绕在身上的光辉消失后,夏娃来到了凡间,为了生存,夏娃和普通农妇一样,开始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为了不再赤裸身体,她发明了用卷线杆纺织的技术,自力更生解决了穿衣的问题。夏娃作为人类的母亲,经历了生育的痛苦,甚至还经历了子孙死亡给她的打击和悲伤。书中这样描述道:“她终于活到了老年,劳作已使她筋疲力尽。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常人只知道夏娃在伊甸园里如何自由潇洒,被逐之后的凡间苦痛却无人知晓,晚年的孤苦更是如常人无异。薄伽丘把夏娃的后半生展示出来,似乎在告诫女子们,上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女性必然遭受的磨难与痛苦,从神祇到民女无一例外。第二个特点是薄伽丘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杰出女性。对女性而言,整个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依然是风雨如晦,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女性,也常常被忽略和遗忘。经薄伽丘之笔,人们才得知曾经为上到国家、下至家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歌可泣的女性们,她们的事迹我们今天读来都令人动容。例如在书的第八篇中,讲述了古时庇提亚有一对自称是战神阿瑞斯女儿的马佩西亚和蓝佩多姐妹,她们俩在因战争全城丈夫们几乎所剩无几的危急情况下,竟然把剩下活着的丈夫杀死,致使全城的女性都成为寡妇。她们率领所有寡妇一起上阵对敌,浴血奋战,终于打退敌人。为了保证永久的战斗力,她们竟然采取了有失人伦的办法,轮流与邻国的男人怀孕生育,生下的婴儿男孩杀死,女孩留下,将其培养成战士。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女人们,为了既能作战,又能抚育幼儿,她们只留下左乳房哺乳,右乳房则用药物使其萎缩,以便于拉弓射箭。她们因之被称为“阿玛宗”,希腊语是只有一只乳房。两姐妹带领的阿玛宗女人就是用这种非常手段保住了自己的国土,还征服了欧亚大片的土地,直到后来被外敌突袭,战死疆场,阿玛宗女人的辉煌历史终结了,她们的后人已无从询查。 薄伽丘还讲述了其他领域杰出女性的成就与作为,尽管着墨不多,但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能够发掘出来已实属不易。如女画家玛尔塔、女诗人萨福和珀洛帕,还有敢于向大哲学家提出异议和抨击的烟花才女莱昂提穆,甚至还有女扮男装的教皇朱安,等等。尽管其真实性还有待求证,事实上这些女性的资料很多已无从查证,但至少在薄伽丘那里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上,萨福的诗作近些年逐渐被发掘出来并得到充分肯定。人们对当时的女性了解还远远不够,能够从这部书中得知的信息,已经算是难得珍贵的线索了。其三是《西方名女》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完全可以作为女孩子成长中的行为指南。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诫女孩子应该怎样拥有自尊、对待爱情怎样激情与冷静并存,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如何正确抉择等等,精彩之处令人垂泪。例如第17个故事是讲述阿卡奎亚爱夫至深,不顾禁令寻找战死疆场的丈夫并为他做最后的仪式。第54个故事讲述的是外国人阿庇查丽斯,在反抗暴君尼禄的斗争中一马当先,但不幸被敌人抓捕,尼禄得知后为了要抓住更多的反抗者,对这个弱女子进行了严刑拷打,要她说出同伙的名字。阿庇查丽斯宁死不屈,为了不泄露其他人,她选择了自杀。而反观那些也被抓住用刑的男人们,却一个个怯懦投降,甚至没等用刑就全部招供。相比之下,这位女性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令人赞叹。第63个故事讲述的是佛罗伦萨本地的一位纯洁的姑娘埃果德尔达,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皇帝奥托四世看中,姑娘的父亲为了献媚皇帝,一口答应把女儿献给皇帝。埃果德尔达在众人面前,严词拒绝了父亲,她大声说道:父亲,请住嘴吧,不要再说了,向上天起誓,除非使用暴力强迫,任何男人都绝对得不到你如此轻易应允的东西——除非在合法的神圣婚姻中,你将给我的那个男人! 该书最著笔墨的当属第65个故事“卡墨拉——当众休夫的塞克那孀妇”。卡墨拉是位美貌的寡妇,她用缴纳巨额赎金并与之结婚的办法,救助了一个被俘的国王的儿子罗兰,使其被释出狱。然而这个忘恩负义的年轻人出来后却不把卡墨拉当回事,拒绝与之举行婚礼。当大家谴责罗兰,要求他接受卡墨拉为妻的时候。卡墨拉却面对大众提出了解除婚约的申诉。她对罗兰说了一大段肺腑之言:罗兰,我有理由感谢上帝,因为上帝不等你以婚姻为借口夺走我的清白,便让你暴露了你的背信弃义的邪恶本性。……你不要以为,我是因为你高贵的地位、英俊的外表和遭遇到的不幸才决定救你出狱,我可不想使你将自己看得那么高。倘若已故的佛雷德里克国王真的是你父亲,那么,你父亲在很久前曾经对我父亲非常仁厚,为父报恩,才使我决定救你。……你认为,一个并非出自皇族的寡妇嫁给了出身皇族的丈夫,这很不般配,我情愿承认这一点。但我却想请你据实回答几个问题:当我用赎金将你变成了我的未婚夫,当我为你获释而交付了大量金钱之时,你当时敢说你是显耀的皇族吗?你当时敢说你有永不疲倦的力量吗?……你本应该记住这些,更无法否认我对你的恩惠。但你对我的感激,却是一口否认已经许下的婚姻。你蔑视我、诽谤我、还用卑鄙的辩解污损我的名誉。你背弃誓言,忘恩负义,蔑视神圣的上帝,这些无不表明你是何等的罪孽深重。……为此,我决定永远离开你,说实话,我认为即便独身,也要好于和你在一起。 卡墨拉说完,断然离开了那个曾经爱过的罗兰。她因此赢得了包括国王和所有人的赞许,那个忘恩负义的罗兰也遭到了所有人的谴责和唾弃。在卡墨拉身上,我们也许看到了中国明代那位同样美貌刚烈、轻财好义,为了尊严怒斥负心汉的杜十娘。此外,薄伽丘还用了不小的篇幅讲述历史和现实中那些深坠泥淖的女性,如淫荡的爱神维纳斯、因贪婪失身殒命的公主珀卡奎亚、愚蠢的美女得伊阿尼拉等等。无疑,作者旨在用这样龌龊与丑陋的事例给年轻女性以警示。与《十日谈》相比,薄伽丘的笔调多了圆滑,少了犀利,多了温柔,少了棱角。尽管依然沿袭了《十日谈》中对女性的一贯溢美之词,但由于没有贴近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其出发点和效果更加像一本女性教科书。事实的确如此,《西方名女》问世后,随即被社会广泛接受,在此后的600多年里,成为西方贵族家庭教导女儿的闺门必读,与《十日谈》的境遇不可同日而语。从提升女性社会地位视角看,《西方名女》在当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薄伽丘人文主义的女性观,是作者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为女性现状鸣不平,《西方名女》向世间第一次公开展示出女性身上的光辉,为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单调世界平添了几许嫣红。同时,这部作品也成为西方女性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倍受关注。应当说,以赞美女性擅长的薄伽丘,为传播女性的功绩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凤毛麟角,然而,那些时代女性却无力自我宣传和自我肯定。那么,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杰出女性的事迹是怎么传播出来的呢?平心而论,是男人的叙述,是男人传播开来的。能不用有色眼镜看待女性,公平地把女性优秀的一面记录下来,宣传出去,薄伽丘功不可没。在14世纪的意大利,无论是上层政治领域还是在思想意识形态里占统治地位的教会,薄伽丘笔下像菲亚美达这样的人物根本是被排斥和抨击的对象,禁欲主义是难以僭越的戒律。虽然个人的情感经历对薄伽丘影响很深,但逐渐成熟的他对整个社会已经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他在文学领域不仅以洞察女性的情感世界之细微而著称,他敢于大胆对男女肉体之爱展示和肯定,这不仅显示出不畏权势与教会相杵的勇气魄力,更是作者多年来情感世界的积淀与升华。从14世纪40年代开始,一场猝不及防、遍及欧洲的“大瘟疫”从中亚向西传播扩散,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向西传播到地中海和北大西洋沿岸,直至1535年传到波罗的海及俄罗斯。这种瘟疫实际上是由老鼠传播的疾病,即鼠疫,由于身体被感染部位常常出现青黑色的疱疹,又迅速致人死亡,故而被称之为黑死病。由于这种可怕的细菌能迅速地传染给人,凡是被感染的几乎无一幸免,几天之内必亡。以当时的医疗手段和卫生常识,都不足以阻止灾难的蔓延,鼠疫所到之处,食品匮乏,物价飞涨,以至于发展到社会上出现道德败坏、家庭破裂、教会崩溃、政府瓦解的局面,俨然就是一幅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景象。这场灾难夺走了欧洲各国25万人口的性命,相当于当时三分之一的人口,甚至还夺走了一位卡斯提利国王阿方索十一世的性命。很多基督徒笃信瘟疫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瘟疫让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从原来的40岁骤减到20岁。生命如此脆弱,惨烈的人间悲剧使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死之交的恐惧,生存的欲望变得极其强烈。侥幸生存的人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时,及时行乐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一时间“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风潮在欧洲各国迅速蔓延开来。1340年,薄伽丘回到佛罗伦萨,1348年黑死病的阴霾就开始笼罩这座城市,在很短时间内给佛罗伦萨这座美丽的城市以最沉重的打击。薄伽丘此刻同样置身于黑死病的威胁之下,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改变初衷,在相悖的生存与理想中,寻找自己文学创作的源泉。可以说,薄伽丘是最为详尽描述黑死病的作家之一,他目睹了佛罗伦萨的这场灾难,在《十日谈》开篇中就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惨烈状况:鼻血是死亡的前兆;男人和女人先是在大腿内侧和腋下生出无名的肿块,有的像苹果和鸡蛋一样大……肿块从这两处地方蔓延到全身;然后出现黑色斑点,尤其是手臂和大腿上,密密麻麻;几乎所有出现症状的人三日内必死,侥幸活着的人聚集到安全的房子里,把自己关起来,小心翼翼地苟活。瘟疫的传染性使人们相信唯一安全的措施是与病者完全隔绝。病者固然是传染源,但人们并不明白真正的罪魁是他们身上的微生物和极差的卫生条件,知识的匮乏使当时简陋的公共卫生措施如扬汤止沸一般无效。这场无妄的灾难触动了创作灵感。1348年,正是在这种凄惨背景下,薄伽丘敏感地意识到,这种世界末日般的灾难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是巨大创伤和改变。他的眼光越过了以往单纯的爱恋,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现实生活中,他捕捉到了真实而深刻的社会各个层面,透过这些现象,他触及了人类的本质、人性的美丑、真实与虚假,于是,薄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在历时5年的过程中,作者用写实鲜活的笔触为后人勾勒出这一时期意大利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全景画面,意大利的芸芸众生相在他的笔下展露无遗,《十日谈》一经问世,遂惊四座。从1350年起,薄伽丘不再闲云野鹤般散淡,而是积极投身到城市政治斗争之中。他坚定地站在共和政权一边,并参加了行会,在共和政权中担任掌管财政等职务,为此,他曾7次出访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和法国,这其中包括结识了让他受用终生的友人彼特拉克。1351年,薄伽丘去帕多瓦邀请被放逐的彼特拉克回佛罗伦萨,在那里他们亲切会晤,从此情深意笃。彼特拉克非常欣赏薄伽丘的作品,当《十日谈》被教会诋毁和恶意攻击时,薄伽丘愤怒至极,一度曾想烧毁所有作品,所幸被彼特拉克劝阻。彼特拉克甚至还想收集薄伽丘所有的作品。同时,薄伽丘对彼特拉克同样也是崇拜之至,在以后的交往中,他们鱼雁传书,一起愉快地讨论前辈但丁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与彼特拉克的交往,使薄伽丘对古代人文科学兴趣更加浓厚,更加坚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热情。不幸的是1374年7月19日,曾鼓励薄伽丘学习希腊文的良师益友彼特拉克病逝了,薄伽丘顿时失去了知音和精神的支柱,在彼特拉克的追悼会上,薄伽丘读了一首纪念挚友的诗,诗中写道:事实上自1352年以后,薄伽丘将大部分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古典文化的学术研究,受彼特拉克的影响,潜心研究古代人文科学,他用了近20年,用拉丁文撰写了一部研究古代文化的著作《诸神家谱》(De Genealogia Deorum Gentilium)。1360年第一版出版后,薄伽丘依然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375年去世时还在修改之中。这部作品一共15卷,作者力图揭示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以来的神话之源,包括其中的地点、人物,旨在揭示古代神话的现实基础。由于古代神话是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想要系统厘清谈何容易,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研究诸神起源的论著。因此直到16世纪晚期,这部《诸神家谱》被认为是最权威的古代神祇研究成果,也被视为薄伽丘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除此之外,薄伽丘还为佛罗伦萨大学推荐了第一位古希腊语的教师,并协助他用拉丁文翻译了《伊利亚特》和《奥赛罗》等古典作品,在几乎销声匿迹一千多年后,《荷马史诗》终于在欧洲本土首次有了译本。在当时人们心中,薄伽丘就是古典文化的化身与代言人。薄伽丘还对中世纪的文学经典奉为圭臬,尤其是对但丁极为崇拜。他潜心研究但丁的作品,他甚至手抄过《神曲》并且加以注释。1373年,他在圣斯特凡诺教堂,还为公众做但丁《神曲》的系列讲座,由于身体欠佳只讲了其中地狱篇的一部分。1374年,薄伽丘用意大利文写了《但丁传》,成为但丁研究之肇始。薄伽丘晚年,正值但丁的作品一部又一部地在意大利出现,他以自己与但丁同为佛罗伦萨市民而自豪,因为但丁并没有在家乡得到应有的荣誉而激愤,因此,他是怀着崇敬和敬畏的心情为恢复但丁的名誉而努力。《但丁传》虽然着墨不算多,但这是薄伽丘向世间推介但丁的力作。正如此书的中文译者周施廷所言,在此之前,没有谁被公认是一个划时代的诗人,经过《但丁传》的宣传和渲染,但丁成为那个时代的梦想,成为引发色彩斑斓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导线。《但丁传》共有17章,除了介绍了但丁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外,还着重论述了但丁的品质、个性和缺点。他认为但丁不仅博闻强记、智慧超群,具有好学、专注、节俭等优良品质,他还有一颗崇高而倨傲的灵魂,不畏强权,从不贬低自己。当然,他也有放荡不羁的缺点,他认为:我对于揭露但丁的缺点,败坏他的名声感到羞愧。但我所从事的写作工作要求我必须这样做,因为如果我对他那些不值得赞赏的行为一字不提,那人们也将不相信我对但丁的褒奖之词。 薄伽丘在书中不遗余力地呼吁要给但丁颁发象征最高荣誉的桂冠,他认为在所有奖赏中,对品德高尚的人的奖励是一个缠绕着月桂叶子的桂冠,最适合授予那些创造出人见人爱作品的诗人,但丁就是那个最适合的人选。事实上,但丁生前没有获得过这项殊荣,博洛尼亚曾经想授予但丁桂冠诗人称号,但被他拒绝了。《但丁传》中还特别提及但丁在诗学领域的创新,论述诗学与神学的区别,再次为曾经不入正流的诗学正名。1375年12月21日,还差一天就满62岁的薄伽丘,孤身一人在贫困交迫中辞世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切尔塔多(Certaldo)。教会对他恨之入骨,挖毁坟墓,推倒墓碑,更是将《十日谈》的珍本付之一炬。如今,切尔塔多只保留着薄伽丘住过的居所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为了纪念和弘扬这位文学巨匠留给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市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文学奖项——薄伽丘文学奖。《十日谈》(The Decameron)是用一个讲故事的框架,将有内在关联的故事归类在一个单元,(即一天),全书按照内容大抵可以分为三大主题,即揭露抨击教会与官吏的丑陋与虚伪;展现意大利市井社会人间百态;描绘男女爱情的各色故事以及智慧的女性。《十日谈》的故事背景是那场漫延欧洲的瘟疫灾难,原本富庶繁华的佛罗伦萨,一时间瘟疫肆虐、惨不忍睹,整个城市犹如地狱的死亡之谷。侥幸存活的人们在恐惧中艰难度日,平民百姓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在瘟疫肆虐中听天由命。少数富贵家庭则举家乘坐华丽的马车,远离疫区,往来于清新干净的温泉疗养胜地。还有的人逃离得更远一些,干脆躲到郊外别墅。一天,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教堂前面,10位贵族青年男女不期而遇,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趁着还没有被瘟疫侵袭,尽快离开这座城市。次日,他们相邀来到了郊外山上的一座别墅。这里与城里凄惨悲凉的情景相反,一派安宁清幽、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放松心情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在这里歌舞宴饮、消遣度日。为了忘却死亡阴影、快乐度日,他们在每天的下午相邀围坐在花园里,由一个公推出来的人主持,每天确定一个主题,每人轮流讲一个故事,然后各位听众各抒己见,评价这些故事的精彩程度。在整整10天里,每天讲10个,一共讲了100个故事。这10天的主题分别是:第三天:人类的意志和努力可以战胜命运,其中爱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六天:智慧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它能够使人摆脱尴尬局面而渡过难关;第七天:男人和女人之间互相捉弄引发的各种聪明或愚蠢的事例;随着100个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娓娓道来,姑娘和小伙子们不时被故事所感动,或开怀大笑,或掬一捧清泪,或陷入深深地思考中……它也把读者带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之中,忘却了身边的烦恼和恐惧。这就是会讲故事的薄伽丘,为读者奉献的聪明智慧和爱恨悲喜,为读者勾勒出意大利的全景画面。诚然,这些故事的来源并非如书中所说都是“真人真事”,事实上范围很广,既有佛罗伦萨的真实事件、市井传言,也有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等等,甚至有的故事来自于东方。其内容颇为丰富,或诙谐幽默的嘲讽世人,或催人泪下的男女情爱,在笑谑人生的背后哀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无疑,《十日谈》倍受肯定的一点是作者对于社会黑暗面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抨击。教会——欧洲封建制度下的精神统领,在近千年漫长岁月中,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十日谈》犹如文艺复兴时期一把犀利的匕首,戳穿教会耀眼的光环和绝对权威。《十日谈》中有20多个故事矛头直指教会的丑闻恶行。首篇故事就颇具特色:一个叫夏泼莱托的人,是个品行恶劣的邪恶之徒,一生坏事做绝,然而就因为临死前一次完全编造的假忏悔,使得修士、院长确信无疑,认为他是一位圣洁的正人君子,大加称颂并隆重地葬在教堂中,香火神龛供奉左右。结果这位假圣人已然成为远近人们瞻仰许愿、消灾祈福的“圣夏泼莱托”。读者看到此处,凡稍加联想,就会对那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里正襟危坐、受人顶礼膜拜的神像发出质疑:这里可还有其他的“圣夏泼莱托”?虚伪的神职人员为了一己私欲,不择手段寻花问柳、出丑露怯的例子在《十日谈》中比比皆是。其中有真实的例子,在第六天第三则故事中就讽刺了一位叫安托尼奥多尔索(Antonin d'orso)的大人物。此人在1309年至1322年任佛罗伦萨的主教,他自以为满腹经纶、德高望重,但当他想当众嘲笑戏弄一位叫诺娜·迪·普尔奇的夫人时,却被这位普通的民女狠狠地讽刺了一顿,结果是主教大人不敢相视而对,只好惭愧地、不吭一声地走了。还有一些事例,披露了有神职人员表面上是道貌岸然,但却是真正的色狼,他们想方设法地想得到有姿色的女性,有的假冒天使加百利勾引纯洁的姑娘上当受骗,有的做出了不轨之事,却用花言巧语为自己来辩解,以求谅解。还有的修道院院长,为了达到占有别人妻子的目的,不惜用药将其丈夫毒昏,长期关押在地窖里,直到使女方怀孕才罢。更有甚者,一位女修道院院长与情人幽会被发现后,丑态百出,堪称奇葩。《十日谈》自问世以来,将千百年来教会头顶上神圣的光环一拳击碎,遮在表面上的假面具被撕开,这本书的命运在当时可以想见。自14世纪出版,该书即被冠以“淫秽”恶名,几百年间屡屡遭禁,即便出版其译本都多处删改。作者薄伽丘不仅屡遭迫害,甚至死后的坟墓也被教会掘挖,墓碑也扔掉,足见教会的仇视。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早已不是一块净土,《十日谈》描写的神职人员一桩桩越轨丑闻的背后,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引起的世俗化过程,世俗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深层思想观念的转变,即宗教价值观向市民阶层价值观的转变。可以想见,那些僧侣、教士和修女们即便在重重禁欲主义的条框下,仍难以抗拒尘世生活的巨大诱惑,一旦冲破教规限制,其反叛力更甚于世俗之人,从禁欲走向纵欲。揭开宗教的外衣,揭示冷漠肃然背后扭曲的生活和虚伪的精神,正是薄伽丘的锐利与胆识所致。诚然,《十日谈》不仅讽刺抨击了教会神职人员,也包括那些上流社会高官贵胄,他们的所作所为,同样是卑鄙冷酷令人不齿。例如第四天第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亲王父亲,为了阻止女儿的恋爱,竟然杀害了女儿的情人,并把情人的心脏取出来,放到女儿面前,悲痛之极的女儿最终用毒药自杀,与情人阴间相会。第六则故事中,一位叫安德莱奥拉的姑娘,因为自己心爱的男友突然毙命而伤心欲绝,却被官府的人误以杀人嫌疑抓进公署。虽然经医生诊断男友是因为心脏肿瘤突然破裂而死,但负责此案子的长官见安德莱奥拉年轻貌美,便借口犯了重罪而强行非礼,姑娘不肯就范,大骂那个长官是衣冠禽兽,次日还是姑娘的父亲赶来救出了女儿,但安德莱奥拉从此拒绝嫁人,包括拒绝了那个禽兽长官的求婚,最终以进修道院做修女了此一生。薄伽丘的作品当然被正统权威所不容,薄伽丘《十日谈》还没写完,教会就向他施加压力。薄伽丘逝世不久,《十日谈》就多次被列为禁书,1497年,教会将很多珍贵的版本烧毁,1573年,罗马教皇钦定了删节后的《十日谈》,而删掉部分都是揭露教会丑陋行为,并将这些僧侣身份改变成俗人。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找到薄伽丘的亲笔手本,但现存有3本从14世纪流传下来的抄本。 《十日谈》如一把利刃,触及了教会的痛处和底线,直到百多年后,教会仍在佛罗伦萨的广场上焚烧《十日谈》。什么是人的真实面貌?《十日谈》似乎给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回答,那就是无论基督徒还是世俗之人,人性当中美好只是其中一部分,丑陋也是本性之一,它不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减少或增加。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在精神就是一种世俗精神,如同漫山遍野勃勃生机的无名野花,《十日谈》将这些野花双手捧起,置于文学的高雅之堂。这些看似轻松、娓娓道来的故事,为世人勾画出一幅描绘意大利城市市民生活的精彩绝伦的“清明上河图”,忠实地表现意大利市井社会人间百态,美与丑、善与恶、天性与恶俗,都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文学内容与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领域是敢为天下先之举。14世纪的佛罗伦萨,已然成为商业活动和商人、银行家、手工艺工人聚集的新兴城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在8万城市人口中,就有25000名毛纺工人,下层市民成为最活跃和具有代表性的阶层。商业活动和其他专业人士的经济贡献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到15世纪时,佛罗伦萨拥有的银行总行和分行超过80家,总收入超过英格兰全国。 因此,在这个兴盛发达的城市中,强调自由,财富分配和荣誉,更加平等的社会条件的观念的氛围更浓厚,同时,这个城市的自治管辖权和军事权也由市民选举决定,它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想象不到的伟大力量和极高的威望。相反,传统的权贵势力和教会地位则日益下降,其威望受到质疑。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新思想潮流在这个城市里的发展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心由上帝和来世,逐渐转为现实和人。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个性的满足快速地增强,当时的欧洲,人能够享受的物质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商品生产流通较为发达的佛罗伦萨,豪门贵族,也只能是住着阴暗潮湿的石头城堡,吃着粗糙的食物和穿着简单的麻布衣服,豪门尚且如此,更何来百姓的物质享受。同时,在教会提倡禁欲主义为主的中世纪欧洲,对待肉体的犯罪惩罚上是极其严酷的。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男女通奸或是乱伦,被视为仅次于杀人的最严重罪孽,所处罚的手段很严厉,通常是1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斋戒,只吃面包和水,以及终生的禁欲苦修,直至死亡。 13—14世纪以后,随着十字军东征和海上的贸易往来,欧洲逐渐打开了东西方的经济通道,开始享用从东方带回来的丝绸珠宝等奢侈品,以及咖喱香料等新食材。诸多物质的诱惑,使欧洲人萌发出前所未有的享受欲望。加之这期间横行欧洲的黑死病,侥幸生还的人们更增添了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和肉体的享受欲望,出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时尚潮流。对财富的贪婪是《十日谈》中所描绘的当时人们追求奢华生活的一种世俗风气。金钱、珠宝、美味佳肴,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当时的意大利已成为奢侈品的集中地,这里有手工制作的精美金银饰品,有从东方带来的丝绸、天鹅绒等制作的衣裙,有华丽的貂皮披风大衣等等,这些服饰方面的巨大开支即便在国王的宫廷中也导致入不敷出,以至于在法国佛朗索瓦一世不得不在1543年颁布一道禁令,不准贵族们再使用这些昂贵的服饰。 在第二天的第三个故事中,讲到了三个年轻人挥霍无度,他们兄弟三人在家中“漫无节制、随心所欲的挥霍,他们养了好多骏马、猎狗和禽鸟,伺候他们的仆役更是不计其数。他们还打开门庭,广宴宾客,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又不时召集武士,举行竞技和比武。总之,凡是有钱人的享受,他们都享受遍了,而且年轻人的种种纵欲,他们也都插上一手” 。在《十日谈》中,对教会贪婪本性的揭露最为犀利,例如第一天的第二个故事,作者借一个商人之口来描述他眼中的罗马。从教皇、红衣主教、主教以及其他教廷的人,从上到下无不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至不仅是一般的贪色,而且耽溺男风,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没有了,以至于妓女和娈童当道,不要说大事,就是小事也全由他们包揽。除此之外,教会神职人员爱钱如命,贪得无厌。任何神圣的东西,都可以作价买卖,连教堂里的职位,祭坛上的神器,教徒奉献的牺牲都可以买卖。交易规模之大,门道之精,甚至巴黎的许多绸商布贾或者其他行业的商人都难以望其项背。他们借着“委托代理”的美名来盗卖圣职,拿“保养身体”作口实来大吃大喝,仿佛天主也和我们凡人一样,可以用动听的字眼蒙蔽过去,根本不去过问这些字眼的本意,因此他也就跟我们凡人一样,看不透他们的堕落的灵魂和卑劣的居心了。 对情爱的贪欲正所谓“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教会提倡禁欲主义的时期,人们是压抑对于情爱的追求,然而随着世态变换,禁欲主义已经很难再束缚人们的灵魂,一旦解禁之后,及时行乐成为弥漫皇室宫廷和下层草民的普世价值观。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十分明显的是以赞赏的笔调来描绘情爱之事,他所描写的若干个故事中,无论是富家小姐还是贫民女儿,包括那些衣冠楚楚的神父和修女们,都或明或暗的乐享情爱,甚至毫无顾忌、想尽计谋去赢得异性的爱,并将此作为人生一大乐事。这种对于情爱赤裸裸的追求,津津乐道的渲染,甚至是放纵情色的直白描写,成为该书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它因此被视为自中世纪以来第一部性解放的作品,成了被当代和后世诟病诋毁的主要缘由。《十日谈》通过10位男女青年之口,不仅描述了各类精彩纷呈的爱情故事,同时将意大利市井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希腊、土耳其、亚历山大等异域的风情民俗都娓娓道来,如同一幅生动形象的社会画卷。如第二天第七个故事,讲述巴比伦王送女儿阿拉蒂埃到加波成婚,半路上却被人劫持,在其后4年之内经历希腊、土耳其、亚历山大等地,前后落入9个不同身份的人手中.在这一则故事中,作者详尽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其行为、语言、服装等都生动形象,完全符合当时当地的实情。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是与薄伽丘本人丰富的阅历有关,二是作者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不同作家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观是各有千秋、各持己见,有含蓄委婉的但丁,有浪漫唯美的彼特拉克和法国七星诗社,也有露骨直白的如薄伽丘。笔者以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与性爱往往并无直接关联,文人雅士们一味追求精神世界的爱恋,往往对肌肤之亲嗤之以鼻。而敢于打破世俗禁忌的先锋派才公开醉心于香艳肉体之爱,并用赞美欣赏的文字加以描述。赞美爱情、重视尘世的欢娱是《十日谈》另一突出的特点。薄伽丘本人曾经为爱所困扰和痛苦,他在书的开篇中就写道:从青春时代直到目前,我心里异乎寻常地燃烧着一种极其高洁的情爱;这种爱情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他深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大胆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无数人在教会的禁欲主义压抑下倍受煎熬。尤其是女人,正像他在《十日谈》序言里所说,女人们因为胆怯、害羞,只好把爱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里,这一股力量比公开的爱情还要猛烈得多,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们又得听从父母、兄长、丈夫的意志,顺从他们的心,受他们的管教。薄伽丘无比同情这些无辜女性,这部书的目的是写给她们看,她们最喜欢看什么呢?当然是爱情的悲欢离合。爱情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是文学的主题,经过近千年之后,却成为同一片土地上打开人们心扉的启蒙之物。从淳朴的爱情到被扭曲的人性,从愚昧到醒悟,类似的情景常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轮番上演着,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薄伽丘笔下的爱情故事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第五天的第二个故事里,美丽的戈丝坦扎爱上了英俊但穷苦的马尔图乔·戈米托,小伙子因穷苦而自惭,为了赢得姑娘的爱,他当起了海盗,虽然有了钱,却一时不慎被抓住打入了突尼斯的大牢。姑娘闻听哭个不停,在一个夜晚,她悄悄地找到一条小船向大海划去,风浪将她送到了她的情人所在的突尼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姑娘在突尼斯默默地住了下来。在牢里的小伙子,利用一次机会,为突尼斯国王立下战功,得到了国王器重在王宫任职,身价倍增。姑娘得知他的心上人还活着,便想尽办法见到了他,两个人见面后喜极而泣,互述衷情。国王知道他们的爱情后也为其感动,特准许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并为两人备了重礼相送,这一对恋人回到自己的家乡结为连理,恩爱一生。跨越年龄、身份和门第的障碍,去争取自己的爱情。《十日谈》的故事常常是经过各种波折,不管最终是圆满结局还是以悲剧告终,都能够震撼人心。第四天第一个故事,亲王在女儿吉斯梦达的丈夫不幸死后,一直想为女儿再找个体面的丈夫,可他却偶然发现他高贵的女儿和宫廷里出身低微的侍臣相爱并悄悄约会,亲王怒不可遏,杀死了这个年轻的侍臣,并痛心疾首地教训女儿,不该找这样出身下贱的男人。吉斯梦达面无畏惧,向父亲吐露心扉:……你该知道,你养的女儿也是血肉之躯,而非铁石。……所以,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做出这事来,虽说是由于自然的冲动,可我也想方设法,免得让你我蒙受羞辱呀。……我找到圭斯卡尔多,并非偶然,像很多女人那样,随便找一个就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在许多男人中挑选了他,谨慎地把他引向我的怀里,我们俩海誓山盟,矢志不渝,的确也享受了不少乐趣。除了风流罪过之外,你刚才还指责我,说我不该找一个出身卑微的男人发生关系,好像我只有找一个公子王孙做情夫,你才不会生气,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世俗之见。在这件事情上,你应该发现,这不是我的错,而是命运不公,它常常把无能之辈提到显赫的高位,却把英才埋没在底层。 吉斯梦达几近放肆之言,表达了在种种精神压抑下,女人为自己争取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权利;不仅男女均应平等,而且即便女人结过婚,但在失去丈夫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无论什么门第、年纪和容貌,她仍然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再去大胆地追求异性,而且不必顾及其他。这一大段辩词已成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经典独白。与皆大欢喜的爱情结局相比,那些被阻止、被摧残以至于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作者倾注了更多情感和剖白。第四天的10个故事每个都催人泪下。这些爱情悲剧的主角几乎都为女性,她们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泪证明自己纯洁的爱情,然而她们却被误解、陷害和因伤心而亡。破坏恋情的是愚昧家长的干涉。虚伪淫荡的神父、传统礼教的束缚和官吏的以权谋私。应当说,《十日谈》中有相当的部分是讲述男女之间因情爱矛盾、误会而产生的戏剧性的或悲或喜的故事。薄伽丘想用悲喜交加的故事证明爱是人类的天性,爱是快乐的,人性是美好的;而《十日谈》的看似轻松的背后,却揭示了社会主流思想中禁止人的欲望,封杀纯真爱情所造成的无数人为悲剧,这些悲剧就是社会的丑陋和弊病。薄伽丘并没有在书中袒露自己真实的悲哀与愤怒,他在嬉笑怒骂中严词质问:谁是扼杀美好爱情、制造人间悲剧的凶手?《十日谈》作者着墨颇多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场景勾勒女性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聪明睿智。在若干则故事中,愚蠢受骗的女性占少数,多数女性都显示出优于男性之处。《十日谈》10位主人公中的首领就是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帕姆皮内娅。瘟疫使她的家人全部毙命,只剩下她孤身一人,但她没有被悲伤和恐惧所吓倒,也没有在死亡面前失去理智。在教堂前,当她看到几位姑娘们面对可怕的灾难而一筹莫展、长吁短叹时,走上前去,大胆地鼓励姑娘们忘却悲伤与恐惧,振作起来,为了自己去寻找快乐。她说:世界上的每个人,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原是天赋的权利……我们留在这里,至多也不过是看看又运来多少具尸体落葬,或者听听修士们是不是还按时进来唱圣歌,或者以我们的丧服向来这里的人显示一下我们遭遇的不幸是多么大,唯此而已,别无其他。他们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总是夜以继日地尽情吃喝玩乐,再也不去过问什么是非之分了。不仅平民百姓是这样,就连幽居在修道院里的修士,也认为别人能做的事,他们自然也能做,因此竟不顾清规戒律,也去追求起肉体的欢乐来。就这样,人们为了逃避这场灾祸,个个变得荒淫无度了。我们应该像那些已经逃走或者正在逃走的人那样,及早离开这座城池。不过,我们不能像那些逃避死难的人那样,也去过那种堕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在乡间都有好几座别墅,我们应该到那里去,过着正正经经的清净生活,在那儿,我们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意寻求欢乐,但不越出理性的范围。 帕姆皮内娅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表达出作者的心声,这里包含几个观念,其一,瘟疫随时可能夺走生命,是一味悲伤、听由天命,还是振作起来自我保护?薄伽丘的回答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是天赋的权利,要关爱生命、重视生命。肯定人的生存权利——这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最大褒扬的新观念。其次,在灾难面前,死亡随时降临,幸存的人应该怎么活下去?是否就此放纵自我,虚度时光?正确的回答是不!应该是堂堂正正地活下去,在清新的大自然中享受美好人生。其三是对于逃离家园、逃离亲人是否内心会受到谴责?作者的观点是,不是我们抛弃了亲人,而是亲人的死使我们分离,生离死别、承担痛苦绝不是我们唯一接受的东西。应当说,帕姆皮内娅作为统领这群人的女王,作为第一天故事的主持人,她的确具有超乎常人的理性思维和成熟阅历,洞悉所处社会外部危机和人们内心的苦楚,因此能够提出明智的建议,给大家做出了最佳选择。最终促使其余9位惶恐不安的青年男女下定决心,逃离瘟疫的恐怖之城,在清雅的郊外度过10天美好的光阴。帕姆皮内娅虽然并非故事的主人公,但她高贵聪明的言行举止无疑是众人中的精神领袖。讲述爱情故事是薄伽丘的拿手好戏,《十日谈》是在瘟疫肆虐的灾难背景下谈爱情,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悖谬和奢侈,然而这正是作者想要的代表着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当生命危在旦夕之际,所有的情感更加真实,更加直白,不管是赋予他人的爱,还是索求对方的施与,不管是有身份束缚着,还是自认卑贱的草民,所有的爱与恨、生与死、情与欲,都可以抛开各种伪装和借口,赤裸裸地袒露出来。尽管从字面上或是情节上,略显粗糙的情欲与含蓄高雅的恋情常常混为一谈,在真性情面前,看不出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是真实的现实社会,就是被压抑已久的人性解放。薄伽丘用充满激情和高超的手法,讲述了爱恨别离、生死相许的一桩桩动人故事,凸现出世俗凡人的喜怒悲哀,赞美和讴歌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它汇合成一场爱的盛宴,只叫人徜徉其间、沉醉其间。首先,《十日谈》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国民性格,这是我国学者郑振铎的观点。 意大利民族性格中很突出的特点应该是热情、随和、散漫和享受生活。《十日谈》中很多故事的主角在爱情和生活中率性而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与原则。例如前面说到倍受作者欣赏的第二天第七则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阿拉蒂埃,原本是要嫁到遥远的加波,可由于被人劫持,先后去了希腊等四个不同国家,与九位男性苟合,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四年之后,终于到达加波,结果那位夫婿依然兴高采烈地迎接自己的新娘。如此随遇而安、听天由命的天性,应该说是绝对的典型了。国民性格在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常常起到重要的作用,了解国民性格也就深入了解了这个国家。例如一部《红楼梦》,人们从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变迁,理解中国人圆熟、隐忍和争斗的国民性格。尽管《十日谈》距今已经过去六百多年,但今天的意大利国民,依然保留着浓浓的古风遗传,在意大利的街头,依然能够看到爱侣们的浪漫多情,遇到威尼斯河上潇洒幽默的船夫。当你在周日碰到大门紧闭的商铺时,不要埋怨,这就是享受生活的意大利人,他们宁愿不赚钱,也一定要享受快乐休息日。其次,《十日谈》客观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现状。中国古代班固在《汉书》中赞美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作品,做到这两点谈何容易?薄伽丘是在意大利遭受大悲剧的背景下创作的《十日谈》,作者本人也身处瘟疫重灾区,同样有惊恐和胆怯、享乐与放纵的心理经历。因此,《十日谈》所附丽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十日谈》问世几百年来,历经了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褒贬扬抑,人们才真正看到了《十日谈》的社会意义,看到了它的真正的价值。也可以说,薄伽丘在作品中表现的是近距离的社会现状,极容易一叶障目,主观因素不可避免,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努力做到反映客观事实,不虚美和不隐恶,为我们展示尽量客观的意大利人间百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淘洗,稳固地矗立文坛,其根本原因是作品基本符合历史准则,少有杂芜之感。其三,《十日谈》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意义重大。纵观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时期正处于精神原创阶段,对后世起到了引领作用。意大利近代文艺理论家弗朗切斯科·德·桑克蒂斯(Francesco De Sanctis,1817—1883)将《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称之为“人曲”。薄伽丘在大灾大难下,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运用文学的手段,深刻展示人的本性,描摹出当时社会的世间百态。《十日谈》洞察人性的张力和探究人性的原创精神,是该书的最大成功之处。《十日谈》中最大限度地对于人自身进行肯定,其中经典的曾经被纳入中国高考题目的那段话出自于第四天第一则故事,当父亲发现女儿爱上了一个出身卑微的男人后大发雷霆,女儿面对父亲发表了一番肺腑之言,除了前面提到的为自己的爱情辩解外,还进一步说道:“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第四,文艺复兴时期是文学作品的盛世,《十日谈》的个性风格独树一帜。教会和世俗社会,对《十日谈》的评价尽管毁誉参半,除了不能被教会所容忍以外,还是世界上公认的100部禁书之列。但就在此书问世不久,追随者就纷至沓来。1373年,薄伽丘去世前夕,一位年轻的英国诗人乔叟来到了佛罗伦萨,他对薄伽丘的作品非常熟悉和欣赏,受其影响,在返回英国后不久,就创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其思想和写作风格明显带有《十日谈》的痕迹。(详见第六章。)随后,在意大利和法国,都出现了与《十日谈》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如15世纪意大利作家布拉西奥林尼的《笑话集》,此人虽属于人文主义作家,但作品不见经传。但是,这部以情爱为主要内容的《笑话集》,甚至连教皇、主教和红衣主教都爱不释手。一个世纪之后,法国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国王佛朗索瓦一世的姐姐玛格丽特·德·纳瓦尔(Marguerite of Navarre,1492—1556),写出了《七日谈》,从标题和形式都可以说是《十日谈》的翻版,书中讲述了一群被洪水隔断的男女,用讲故事的方式消磨时光。故事的内容几乎清一色为爱情。尽管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十日谈》,但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纳瓦尔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七日谈》中沿袭了《十日谈》的部分思想精髓,从女性角度肯定女性的聪明智慧和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至于后人仿效《十日谈》的作品,在现代将其改编制作成电影等文艺形式的不一而足,可以说在先驱薄伽丘引领下,余晖闪耀,泽被后人。和世界上很多作品一样,《十日谈》也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封建主义的否定和对抗,其中纵欲情色就是对抗教会主张的禁欲主义。《十日谈》在批判禁欲主义的同时带有矫枉过正之嫌,并且作者明显表现出欣赏的态度。对此,与其简单否定《十日谈》在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放纵情欲,还不如将其视为作者个性使然的缘由。薄伽丘活动的主要地区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地带,彰显个性是文学艺术领域里最为突出的特征,薄伽丘自身就不是循规蹈矩之人,失落与无望的情感追求给他带来的是难以纾解的压抑。而自古以来释放压抑最为畅通和自由的道路就是文学作品,《十日谈》可以视为作者释放压抑的结果,其实在这点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常常是殊途同归。此外,薄伽丘长期生活在耳濡目染了社会各阶层的百态人生,加之自身非循规蹈矩个性,在作品中流露出来是再自然不过的。正如中国现代画家木心的观点,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这仅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自觉、自识、自评。薄伽丘本是性情中人,正是他本色文字,在意大利文学圈子里,给人以如此强烈的感受。作为薄伽丘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十日谈》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十日谈》开创欧洲短篇小说文体,在叙事结构上沿袭了《一千零一夜》等中世纪短篇故事的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故事情节,概括现实背景,塑造鲜活形象,刻画人物心理,描写身边景物,由此形成短篇小说的完整形式。《十日谈》采取的是网状结构,100个故事长短不一,最短的约千字左右,最长则达15000字左右。它基本上以“天”为单位,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把100个故事按不同主题分开,每篇故事之前,都有讲故事人的一段开场白,引出故事。人们称《十日谈》的结构为“框形结构”,它被许多后来者所模仿,影响欧洲短篇小说集的构成形态达300年之久。在《十日谈》问世不久,意大利就有一些人开始模仿写短篇小说,相同类型的作品陆续出现,其中也不乏精彩之作。其次,《十日谈》采取佛罗伦萨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有趣的讲故事手法,诠释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话:那些会讲故事的人会统治世界。薄伽丘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在那个大部分人不识字,没有书籍的时代,口口相传是主要的知识传播方式,而能够讲述出古今各地经典故事的人,自然就得到了较高的地位。《十日谈》是用托斯卡纳方言完成,这或许有他崇拜但丁的因素,但丁的《神曲》就是用托斯卡纳方言完成。随着意大利文学著作的传播与影响,推动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现代意大利语本质上就是托斯卡纳方言。第三,《十日谈》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人物描写方面堪称典范。作者创作《十日谈》花费了10年的时间,塑造了从国王到农夫,从僧侣到骑士,从贵妇到民女的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群像。特别是对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刻画的更加出神入化、渗入骨髓。从叙述的角度看,故事多采用作家所说的“平铺直叙”的方法,但在许多故事中,作家注意到了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笔法简繁有度,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生动,语言个性化,富有喜剧性。有人说,文学是一种灵魂的探险,也就意味着要经历后人无情地反复地剖析和论证。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疑团和谈资。无论褒贬,都丝毫不减其熠熠光辉。时至今日,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及其他作品不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和音像出版,人们依然对他和他的作品兴趣盎然,这就足以印证了这位旷世作家的价值与生命力。
推荐阅读:
伊克巴尔《神和人》
伊克巴尔《给旁遮普农民》
巴赫曼《给我说明,恋人》
巴赫曼诗2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13首
巴赫曼诗8首
巴赫曼《献给太阳》
韦尔弗《我做了一桩好事》
韦尔弗《致读者》
特拉克尔诗10首
特拉克尔《辉煌的秋天》
特拉克尔《孤独者的秋天》
普希金诗36首
黑塞诗15首
雪莱诗11首
勒内·夏尔《形式分享》
帕克夫人诗5首
勒·克莱乔《云住寺,秋雨》
约翰·克莱尔《初恋》
露西莱尔·克里夫顿《也许》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19首
保罗·策兰诗21首
布罗茨基诗9首
艾米莉·狄金森诗16首
安娜·阿赫玛托娃《子夜诗抄》
安娜·阿赫玛托娃《没有英雄人物的叙事诗》
安娜·阿赫玛托娃《北方哀歌》
安娜·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叶芝诗25首
罗宾逊·杰弗斯诗17首
安娜·阿赫玛托娃《野蔷薇开花了》
塔布拉答诗6首
艾略特诗5首
托马斯·哈代诗8首
托马斯·哈代诗2首
勒韦尔迪诗20首
茨威格《威尼斯日出》
里尔克《奥尔弗斯》
霍夫曼斯塔尔《生命之歌》
霍夫曼斯塔尔《早春》
马雷《绝对普通之虹》
詹姆斯·麦考莱《在霍恩谷》
里尔克诗20首
鲁米诗19首
普希金诗21首
马林·索雷斯库诗22首
泰戈尔《叶盘集》
屠格涅夫散文诗31首
菲利普·锡德尼诗19首
鲁米诗8首
泰戈尔《爱者之贻》
乔治·鲍威林诗12首
黑塞《流浪者的宿处》
黑塞《赠一位中国歌女》
朱迪斯·赖特《列车旅程》
戴维·坎贝尔《夜播》
霍普《鸟的殒亡》
霍普《普罗米修斯被释》
保罗·策兰诗27首
米华殊诗8首